当妈之后重庆股票配资,大家总是在“纠正”的路上越陷越深,生怕孩子一个坏习惯就毁了未来。于是就把所有心思放在孩子身上,想尽办法去纠正他们。
“这孩子,怎么又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!”
“怎么回事?吃饭时又用手抓饭,脏死了!”
“见到人就躲,这性格以后可怎么办啊?”
这些话,一天不知道念叨几百遍……
大家有没有想过:育儿不是流水线,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,倘若强行去纠正孩子的那些行为,是否会给他们带来伤害呢?
成年人和孩子看待事情的标准不一样,那些在父母眼中的坏习惯,在孩子身上可能很正常。这种情况下,就会导致孩子的羽翼硬生生被折断,影响他们的未来。
孩子的这三个坏习惯,千万别急着纠正
第一个:扔东西
在大多数父母看来,孩子扔东西就是搞破坏,这个行为坚决要制止。
可实际上,2岁前的孩子扔东西是正常的,这算是他们物理启蒙的第一课。还在的反复“扔”的过程中,可能会感受到速度、力量。
孩子也会观察:不同的物品,它们落地时候的声音、速度,以及反弹高度为何会有差别?慢慢的积累出经验,原来同样材质的物品,要是重量不同的话,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地方。
这么说吧,孩子扔东西的频率和他们的空间认知能力是呈正比的。这个过程不会持续太久,最多就是到2岁。可要是父母阻止的话,孩子的好奇心反而更重,会通过“偷偷扔”来满足自己,反而延长了“扔”的探索期。
正确的做法是:
在家里给孩子划一片区域,明确告诉他这是可以“扔”的地方,而且扔的物品要以软球、毛绒玩具等安全的物品为主。至于其他的物品、其他的区域,就要适当禁止孩子别扔。
第二个:吃手
从3个月开始,很多孩子的吃手习惯就已经养成,父母总是如临大敌。
在这个细菌蔓延的年代,父母最怕的就是孩子的健康问题,而且自古就有“病从口入”的说法,万一把细菌吃到肚子里呢?
所以只要看到孩子吃手,有些父母就忍不住想要把手从嘴里扒拉出来。到后来,更是找到了很多偏方:涂苦瓜水、贴纱布……殊不知,孩子吃手并不是什么脏习惯,而是他们天生就会的自我安抚技能。
其实孩子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,就已经会吃手了,这是他们探索身体和缓解焦虑的第一种方式。2岁之前,更是口腔敏感期的高峰,吃手不仅能让孩子建立安全感,而且还能刺激他们的大脑发育。
要是强行制止孩子吃手的话,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:要么用更激烈的方式寻求安抚,要么小学阶段还会啃咬手指。
正确的做法是:
1岁前的孩子,可以允许他们吃手,只要保持小手清洁,这是婴儿阶段自我调节的方式;1-2岁之间,孩子正处于长牙的高峰期,最好选择用安抚巾、牙胶等物品替代,减少他们的吃手频率;2岁之后再频繁吃手,父母要多用点心,这可能是焦虑的信号,需要抽出更是时间陪伴,而不是简单的呵斥、制止。
第三个:说“不”
父母潜意识里觉得,孩子只要说“不”,就是不听话的表现。
可事实恰好相反,说“不”的背后是孩子自我意识的觉醒。他们突然意识到,自己是独立的个体,可以有自己的想法,而不是一味听父母的话。
很多父母以为孩子进入青春期才会叛逆,其实不是。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是在1.5岁-3岁之间,这个时候他们开始有自我意识,但是却表达不清楚,只能用“不”来表明自己的态度。
可偏偏,父母根本不懂孩子现阶段的心理状态,总是给他们戴上“不听话”的帽子。到头来,在父母强烈的要求下,孩子变得逆来顺受,什么事情都听父母的,完全没了自己的主见。
正确的做法是:
要允许孩子说“不”,哪怕他们有些无理取闹,也实属正常,毕竟孩子有表达自我的权利。父母要做的就是把否定变成选择,可以多给孩子提供两个选择,让他们在有限的选择里找到更喜欢的。
写在最后:凡事都有两面,父母不能只看到事情坏的那一面,就遏制它的发生,进而斩断了它好的以免。若是家里孩子有这些坏习惯,希望父母别急着阻止他们,而是耐心观察,慢慢去引导。
旺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