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一段时间有人开玩笑:李云龙一个团就敢打平安县城专业股票配资价格,要是给他十个团,他岂不是要去打阎锡山的太原?
据《亮剑》演绎,李云龙的独立团有八个营七千人,这在当年是有可能的,因为当年老蒋给的番号太少,八路军只能用其他方式发展壮大,比如李云龙所在的一二九师三八六旅,新一团、新二团和独立团就都不在老蒋发武器弹药和军饷的编制之内——即使是有编制的七七一团和七七二团,也很难从老蒋那里领到应有的补给。
既然老蒋不给,那就只能在战斗中从缴获,既然不拿老蒋的装备军饷,那么发展多少人,老蒋也就管不着了。
李云龙一个团有七千人不足为怪,加上非战斗人员,有上万人也不足为奇,那么咱们就可以展开想象了:如果李云龙有十个团,每个团有一万人,那么他敢不敢带着十万大军去打阎锡山残兵驻守的太原城?
凭空想象意义不大,咱们还是来看看全国政协《文史资料选辑》第一百一十三辑刊发的、原华北“剿总”副总司令、第十五兵团司令官郭宗汾所写的《太原战役阎锡山残部被歼记》。
据目前公开显示的军史记载,太原战役是解放山西全省乃至解放华北的最后一战,是一场“艰苦卓绝的城市攻坚战”,那一战从1948年10月5日战至1949年4月24日,历时六个多月,全歼国民党阎锡山部及地方保安团1十三万五千余人。
看到这个数据,我们就不能不替李云龙捏一把汗了:阎锡山驻守太原的虽然是一批残兵败将,但毕竟数量众多,而且有坚固的城防,李云龙的十万人能拿得下来吗?
实事求是地说,阎锡山在当年的军阀中,可能是最善于经营的一个,就连八路军,也有一些驳壳枪是阎锡山的兵工厂制造的。
太原战役结束,我军缴获大炮三千四百多门、枪三万二千余支,武器弹药不计其数——打了半年,阎锡山的部队居然没有弹尽粮绝,可见阎老西多会攒家底了。
且不说阎锡山有多少枪炮弹药,阎锡山经营三年的城防,就会给李云龙制造难以克服的困难。
郭宗汾回忆:“1945年8月30日,阎锡山由晋西回到了太原,自阎重返太原城的那一天起,一直到解放军逼近太原城郊止,三年多的时间里,没有一天不做工事。除兵工外,尚组织了一万来人的工程队,并由日本战俘组织了各种技术队,来帮助做工。所有胜利后日寇留下来的一些建筑材料,完全用在建筑城防工事上。”
阎锡山不但有兵工厂,还有钢铁厂和水泥厂,每天能生产一百吨水泥、二十多吨竹节钢筋和带刺铁丝网。
这么多建材,都被阎锡山用来加固太原城防工事,仅碉堡就建了六千多座,以一个主碉为中心,四周有几个小碉堡,另外还有倒打工事(背向外方,向主碉方向开射击口的暗堡),最大的碉堡居然能容纳三百人。
太原是阎锡山老巢,为了把老巢弄成固若金汤,他还跋山涉水买来好几门舰炮,在陆地建起了炮台——稍微懂一些军事的读者都知道舰炮上岸有多吓人。
阎锡山在太原放了两个集团军五个军,那就是孙楚的第八集团军(郭宗汾离开太原去北平,孙楚又以太原缓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五兵团司令,有史料记载孙楚为第十五兵团司令也是对的,因为第十五兵团就是第八集团军改成的)和王靖国的第十三集团军(后改为第十三兵团,但这个番号老蒋好像一直没认可,因为当时已经有了李弥的第十三兵团)。
看到这里,可能有读者对阎锡山部队的建制有些迷糊,这也是很正常的,因为当时老阎几乎自成体系,不但军装跟老蒋的嫡系部队不一样,就连军衔也自说自话,比如在太原被俘、1952年病逝于战犯管理所的王靖国,跟1961年第三批特赦孙楚一样,既是蒋军正授中将,同时又是晋绥军上将。
阎锡山驻守太原的不但有两个“集团军上将司令”和他们下属的五个军十二个师,还有一个机关枪师、一个迫击炮师、四个炮兵团(一个野炮营、一个重炮营、其他为山炮),另外阎锡山还组建了有三个团的日军总队(相当于一个师)。
通过郭宗汾开列的阎锡山太原守军建制清单,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集团军十几个师确实属于残兵败将,大多没有齐装满员——那是在临汾等地被打残了。
虽然是一伙残兵败将,但太原的坚固城防和碉堡群还在,重炮和铁甲列车也很难对付,接下来我们该来看看“十个团”的李云龙了。
李云龙在晋西北也算“兵强马壮”,但他最拿得出手的重武器,可能也就是九二式步兵炮和意大利炮了,即使这样的炮有一千门,似乎也难以轰开济南城墙,就更别说摧毁那六千个地堡了——李云龙有没有六千发炮弹都是问题。
解放战争初期,也就是东北野战军的火力比较威猛,还有一个炮兵纵队,其他如华野、中野等部队,在攻坚战中就没有太多重炮了。
李云龙毕竟是团级建制,火炮口径不会太大,坦克车更是不可能有,十个团十万人要想拿下太原城,显然是远远不够。
真实历史中的太原战役我军总指挥,以李云龙的团长身份是见不到的,攻击太原用的一千三百门大炮,也不是李云龙所能拥有的,所以让李云龙带着十个万人团去打太原,那也是不可能的——别说是李团长,就是陈旅长,当时的兵力和火力,也不足以攻克太原城。
创业艰难百战多,解放军英勇善战是不争的事实,但敌人也不全是软柿子,无论是辽沈战役还是淮海战役,我军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,廖耀湘兵团、邱清泉兵团、黄维兵团,基本都是美式装备,就连黄百韬兵团,也是一块硬骨头。
如果真让李云龙出战,那么他的对手也应该是楚云飞,而非阎锡山、孙楚、王靖国,李云龙智勇双全,没有把握的仗,他是不会去打的。
阎锡山经营了数十年的太原城,虽然不能说是金城汤池,但却也像乌龟壳一样顽固,轻视对手并不是我军传统,如果李云龙真的兵发太原,可能走在半路上,就又降职为团长了。
李云龙即使有十个团十万人,也绝不会去打太原城,上级也绝不会允许他冒险,因为他跟阎锡山并不是同一个重量级的对手。
李团长打不了太原城,陈旅长可能也不行,因为打太原那样重兵防守的大城市,至少得“师长”那一级的名将,李云龙的历史原型确实参加过上党战役、邯郸战役、定陶战役、进军大别山、淮海战役,但都是在上级指挥下作战,攻克襄樊活捉康泽和郭勋祺(有人说他是楚云飞的历史原型之一)的时候,李云龙的历史原型已经是纵队司令(相当于军长)了。
即使李云龙当了纵队司令,也不会只带着一个纵队去打太原,这一点我们看郭宗汾的回忆录就能得出结论:阎锡山的碉堡和重炮,火力不足李云龙都难以应对。
阎锡山有碉堡和重炮两个优势,李云龙有一个火力不足劣势,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:李云龙真有十个团十万大军也不能去打太原,那么他能不能去打一打临汾?
旺源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